胜利日阅兵中的军乐艺术
1941 年,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伟大的卫国战争 就此打响。苏联军民历经四年浴血奋战,以 2700 万生命的惨痛代价,最终击败法西斯侵略 者,捍卫了神圣的苏维埃土地。
1945 年 6 月 24 日,从苏联红军前线北冰洋到黑海的十个方面军抽调的最优秀的士兵组成 的混成团乘着列车开往首都,他们将在莫斯科红场参加一场史无前例的盛大阅兵。
当天莫斯科的天气并不晴朗,天空中下着小雨,但士兵们胸前挂满的勋章依然闪闪发亮。50 门礼炮在莫斯科鸣放,1400 名乐手组成的庞大乐团奏响军乐,红军战士们将缴获的纳粹军 旗投掷在列宁墓前……
如今,于每年的 5 月 9 日胜利日举行的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已经成为惯例,它 不仅是俄罗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座灯塔,也是苏联人民奋勇抵抗法西斯的见证,更象征全人 类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本文将从另一个方面 —— 胜利日阅兵中的军乐艺术,对这一世界军 事、文化和艺术上的奇观进行剖析。
若无特别注明,本文中所引阅兵式图片均来自 2015 年莫斯科卫戍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 胜利 70 周年阅兵。
阅兵式的军乐传统
自苏联时代起,在莫斯科红场上共进行了大小阅兵共计 200 余次。在这些阅兵中,军乐团 积累起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也形成了军乐演奏、选曲、编排等的的一般惯例。这样的惯例是 历代军乐团深思熟虑的总结,有着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而其本身也化作历史的一部分。
钟声与号角
胜利日阅兵式均在上午十点开始,不同于其他的阅兵式,在号角之前引导阅兵式开始的还有 救世主钟塔 1 的钟声。报时旋律过后,钟楼十响,引导仪式的正式开启。
救世主钟塔始建于 1491 年,而其顶部熠熠生辉的红星则安置于 1935 年。若用拟人的方法 来形容,钟楼像是长久凝视着红场和莫斯科的守夜人,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时刻,钟声也给人 以无限的历史联想,时间和钟声仿佛就要凝固在红场上空一般,奠定了整个仪式的基调。
一般来讲,胜利日阅兵式中会出现两个号角,为国防部长检阅过部队后,俄罗斯联邦总统、 武装力量统帅发表讲话前的号角,以及国歌奏毕后导引分列式的「熄灯号」。实际上,俄罗 斯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号角,出现在胜利日红场阅兵中的号角即为莫斯科阅兵号角。
前述的第一个号角,自 1945 年第一次胜利日阅兵式便开始使用,最初题为《莫斯科阅兵号 角》2。1963 年,《莫斯科阅兵号角》被删去许多旋律,减少时长,此后均被称作《全 体注意》3。此后,《全体注意》也经历了多次修改:
年份 | 修改内容 |
---|---|
1945 | 第一次使用,题为《莫斯科阅兵号角》,旋律较复杂 |
1963 | 改称《全体注意》,删去许多旋律 |
1966~1976 | 加入《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旋律 |
1977~1985 | 加入《祖国进行曲》等旋律,删去《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旋律 |
1986 | 删去《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旋律,对其他旋律进行了修改 |
1987~1989 | 恢复《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旋律,对其他旋律进行了修改 |
1990 | 删去《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旋律,加入《神圣的战争》旋律,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
1995~1998,2000 | 删去《祖国进行曲》和《神圣的战争》旋律,进行大幅度修改 |
1999,2001~2019 | 回归到 1963 年旋律最为简单的版本 |
2020 | 重新加入《祖国进行曲》旋律 |
可以看到,自苏联解体之后,《祖国进行曲》、《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作为苏联的遗产而被 丢弃。但是,在 2020 年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 75 周年阅兵式中,《祖国进行曲》旋律 又重新加入,这一微小的改动实际上象征着俄罗斯对苏联历史的重新认识,对历史的铭记, 几个音符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含义,这也正是红场阅兵的军乐艺术最耐人寻味之处。
迎国旗与胜利旗
请出国旗与胜利旗,是整场阅兵中的第一环,也是军乐节奏最为缓慢,气氛最沉郁庄严的一 个环节。胜利旗为标志着卫国战争全面胜利的,被插上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一面军旗,上有 镰刀铁锤,以及文字「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突击第 3 集团军第 79 步兵军荣膺库图佐夫二 级勋章的伊德里茨第 150 步兵师」。而伴随迎出国旗与胜利旗的军乐,则是苏联军乐中知 名度最高的《神圣的战争》4。
《神圣的战争》中文译配
瓦・列别杰夫 - 库马契作词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起来,巨大的国家
做决死斗争
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
消灭万恶匪群!
……
腐朽的法西斯妖孽
当心你的脑袋
为人类不肖子孙
准备好棺材!
……
让最高贵的愤怒
像波浪翻滚
进行人民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创作于 1941 年,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支音乐作品,在伟大的卫国 战争中给了苏联军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使用《神圣的战争》作为出旗曲是苏联时代、俄罗 斯时代通行的惯例。
《神圣的战争》本由三拍子节奏谱成,但却具有队列进行曲式的二拍子特征,在阅兵式上, 恰好能完美地搭配礼兵慢速、高踢腿的俄式正步,穿越红场所用正好为演奏完整六段的时 间。《神圣的战争》威严肃穆,整齐划一的礼兵穿过整个红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地 锁定在迎风飘扬的胜利旗上,使得这一环节成为整场阅兵,以至于世界军乐和阅兵中最具仪 式感的画面之一。
检阅部队
请出国旗与胜利旗后,检阅者将会乘车对参加阅兵的部队进行检阅 —— 在第一次胜利日阅兵 时,该环节由朱可夫元帅骑一匹白马进行。检阅部队时,检阅车行进中,军乐团将奏响军 乐。检阅车每次在检阅点前停下时,军乐随即戛然而止,气氛登时突变,检阅者便向士兵们 致以胜利日的问候。受阅士兵们向检阅者回礼,高呼三声乌拉,军乐随即再度响起。
检阅中所用军乐,多为旋律较为复杂,并不适合队列行进的进行曲,而这些进行曲使用在检 阅中则恰到好处。
检阅部队时已成使用惯例,依次演奏的军乐有这些:
曲名 | 作曲者 | 年代 |
---|---|---|
庄严凯旋进行曲 | 瓦・米・哈利洛夫 | 21 世纪 |
近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进行曲 | 已佚 | 1716 前 |
红军军校迎旗进行曲 | 西・亚・切尔涅茨基 | 1941 |
出战斗旗迎旗进行曲 | 德・瓦・卡捷耶夫 | 卫国战争前 |
苏联海军近卫迎旗进行曲 5 | 尼・帕・伊万诺夫 - 拉德凯维奇 | 1944 |
迎旗进行曲 | 叶・谢・阿克先诺夫 | 卫国战争后已有 |
光荣颂 | 米・伊・格林卡 | 1836 |
2020 年莫斯科卫戍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 75 周年阅兵式中,又重新使用了第一次胜 利日阅兵时的《苏联工农红军建军 25 周年检阅进行曲》6,与号角的改动一道可被看 作是苏联传统的部分回归。
在进行完最后一部分检阅后,受阅士兵们齐声多次高呼乌拉,喊声响彻云霄,有排山倒海之 势,是苏联与俄罗斯阅兵的一大亮点所在。此时所演奏的军乐,即为《光荣颂》7。
《光荣颂》歌词节选
米・伊・格林卡作曲
叶・费・罗津作词
红旗_CCCP 译配光荣啊,光荣!英雄的士兵
我们祖国最英勇的子弟
为祖国流鲜血立下功勋
人民永远不会将他们忘记!永生!
永存!
我祖国!
乌拉!
乌拉!
乌拉!
乌拉!
《光荣颂》出自沙俄时期格林卡所作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第四幕和尾声的合唱曲,是全 剧最著名的段落。《光荣颂》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旋律繁复华丽,不断昂扬向上,节奏逐渐 加快。军乐在检阅者回到检阅台时恰到达最后的高潮,士兵们的呼声又正对应《光荣颂》的 最后四句歌词:「乌拉!乌拉!乌拉!乌拉!」,将仪式的气氛也推向一个高潮,仪式在精 心安排下达成视觉、听觉、艺术、政治、历史等多方的完美协调。
默哀一分钟
在俄联邦或苏联武装力量统帅发表讲话中,将有这样的一个默哀环节:
我们向他们低头纪念,儿子们、女儿们、父亲们、母亲们、爷爷们、丈夫们、妻子们、兄 弟们、姐妹们、战友们、亲人们、朋友们,所有那些没能从战场回来的人,所有那些已不 与我们同在的人们。请默哀一分钟。
与我国的大多数默哀仪式不同,胜利日阅兵时的默哀伴随着一种低沉的敲击声,敲击 60 次 后即告默哀仪式的结束。这种声音形式的引导,不但没有破坏默哀的静默感,反而更令仪式 的肃穆庄严感大大增强。敲击声指示着时间的流逝,每一次的敲击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比 完全的静默更能让人追思伟大的卫国战争英雄们光辉的功绩,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 历史上黑暗的篇章。
奏国歌与鸣礼炮
光荣属于胜利的人民!节日快乐!祝贺你们伟大的胜利日!乌拉!
讲话的最后一段,俄联邦或苏联武装力量统帅祝贺大家胜利日快乐,高呼乌拉,士兵们也跟 随着三呼乌拉,国歌随之奏响,礼炮鸣放。俄联邦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与苏联国 歌《苏联颂》虽然歌词完全不同,但曲调完全一致,在这一刻,光辉的苏维埃历史与现实连 结在一起。
《苏联颂》是苏联音乐中为数不多的知名的大调作品之一,其前身为布尔什维克党歌,曲调 雄壮,振奋人心,充满力量,节奏缓慢庄严,苏联的解体又令此曲含有一丝历史的失落感。 对于胜利日的主角 —— 伟大的卫国战争老兵来说,心头应别是一番难言的滋味。
鼓笛队方阵
在分列式的最开始,第一个方阵总为由来自莫斯科军事音乐学院年轻的鼓手、笛手等构成的 鼓笛队,他们所演奏的鼓笛曲将为军乐团与受阅部队定下基准速度与节拍。莫斯科军事音乐 学院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军事音乐学府,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功勋艺术家,由年轻的学员们引领 分列式,象征着光荣传统的一代代传承。
早期的军乐由两种元素构成,一是催人奋进的军鼓,一是高亢嘹亮的军号。而在铜管乐器发 展较晚的国家,早期的军乐队则采用鼓笛队的编制,鼓笛队便是最原始的军乐队形态之一。
苏联时期的阅兵式中,曾有一首不知名鼓笛曲。而在俄罗斯时期,则采用由哈利洛夫中将作 曲的《米洛拉多维奇将军进行曲》8 中的管乐片段。鼓笛曲的军鼓行进间演奏节奏鲜明整 齐,气势宏大;在低沉的鼓声、踏步声的衬托之下,短笛吹奏愈发显出旋律灵活欢快的特 点。鼓笛相辅相成,是导引出军乐队演奏的进行曲的良好的引子。
步兵分列式中的军乐
在胜利日阅兵分列式中,军乐的选择、搭配等具有一定的惯例,这样的惯例是军乐的历史意 义、现实意义,以及从音乐角度进行综合考量的结果。
分列式的第一首军乐,一般为古老的进行曲 9《胜利者的凯旋》,国旗、胜利旗与卫国战 争时期的十个方面军军旗通过红场,照应着 1945 年第一次胜利日阅兵迎接前线战士归来。
分列式的前几个方阵为身着卫国战争时期旧军服,手持莫辛纳甘步枪等旧式武器的历史方 阵。《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始作于巴尔干战争时期,传唱极广,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伟大的卫 国战争期间,战士们正是伴随这首军歌,告别亲人和家乡踏上战场。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歌词节选
瓦・伊・阿加普金作曲
维・菲罗多夫作词
薛范译配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乡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一七年唱着它攻克冬宫 10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假如有一天
祖国来召唤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
历史方队的最后一部分是库班哥萨克人方阵和骑兵方阵。哥萨克人以擅骑闻名,许多哥萨克 人加入了卫国战争时期布琼尼元帅所率领的摩托化骑兵部队,他们也身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服 饰参加了 1945 年第一次胜利日阅兵,此后成为传统。此时会固定演奏的军乐便是为歌颂哥 萨克人部队,纪念红军攻占柏林而创作于 1945 年的《哥萨克在柏林》。
《哥萨克在柏林》歌词
德、丹・雅・波克拉斯兄弟作曲
采・萨・索罗达里作词
禾青译配在柏林的大道上
马队弯向小河道
顿河战马饮罢河水
抖一抖鬃毛骑兵队长高声唱
「唉,亲爱的伙伴们」
「哥萨克战马来到境外」
「不是第一遭」哥萨克
哥萨克
马队奔驰在柏林
我们哥萨克
类似的,许多方阵会有自身所适合的固定搭配的音乐。例如,空军和空军军校方阵踏上红场 时,包括最后的空中方队登场时,将会演奏与空军有着深厚关联的《斯大林空军进行 曲》11 和《因为我们是飞行员》。
《因为我们是飞行员》歌词
瓦・帕・索洛维多夫 - 谢多伊作曲
阿・伊・法季扬诺夫作词
曹永声译配我们的伙伴们都是飞鸟
生活中只有一桩不好
要是你在地面上没有结婚
天空中妻子就没法找因为因为我们是飞行员
天空是我们最亲爱的家
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飞行
那么姑娘?那就以后再说吧!
而当来自海军各个舰队和海军军校的方队行进在红场上时,军乐团则会演奏与海军深有渊源 的《传奇的塞瓦斯托波尔》、《军舰是个大家庭》;在战略火箭部队方阵登场时,将演奏 《斯大林炮兵进行曲》;在空天部队、防空部队方阵行进时,演奏《宇航员进行 曲》12;在紧急情况部方队行进时,演奏《歌唱动荡的青春》。
地面装备纵队行进中的军乐
在《出发》的乐声中,最后一个步兵方队离开红场,军乐团于行进间再一次演奏《米洛拉多 维奇将军进行曲》片段,为装备纵队腾出空间。
装备纵队不需要以军乐团所演奏的进行曲作为行进的节拍依据,因此这一部分的军乐不需要 很强的行进节奏,速度可以放慢,甚至进行变速演奏,更重要的是,也需要考虑到音乐的主 题契合。例如《三个坦克手》、《近卫炮兵进行曲》13,展示海军陆战部队的装备时的 《传奇的塞瓦斯托波尔》,展示新式坦克时的《苏维埃坦克兵进行曲》,展示防空系统时的 《斯大林炮兵进行曲》。
《斯大林炮兵进行曲》歌词节选
季・尼・赫连尼科夫作曲
维・米・古谢夫作词
瓦吉姆译配对故乡的爱在我们的心中燃烧
为亲爱的祖国我们决死战斗
城市烈火燃烧
四处硝烟笼罩
茂密森林里战争之神在呼啸斯大林的命令,炮兵同志们!
祖国召唤我们,炮兵同志们!
千万火炮从阵地上
为我们母亲的泪光
为我们的祖国
开炮!开炮!
在最后,装备纵队的压轴武器 —— 战略导弹「亚尔斯」出场,军乐团演奏《万岁,我们强大的 祖国》。
《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歌词节选
鲍・亚・亚历山德罗夫作曲
亚・瓦・希洛夫作词
薛范译配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
它拥有着伟大思想
所有人民都享有权利
人们生活幸福欢畅在美丽的莫斯科上空
在亲爱的大地上
欢乐歌声到处荡漾
为年轻的祖国歌唱
《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是改编而来的大调军乐,与此前的小调军乐形成鲜明反差,宏伟 大气,以最热烈、热情的旋律歌唱了祖国的盛强。《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演奏时节奏慢 于此前的军乐,且速度不断地放慢,突出雄壮的气势,与作为俄罗斯武装力量震慑性最强的 战略洲际导弹相互映衬,将阅兵仪式再次推向一个高潮。
空中编队飞行中的军乐
相较于之前的环节,飞机编队飞略红场时,军乐队所演奏的军乐一般来讲都比较单一,只是 反复地演奏《斯大林空军进行曲》和《因为我们是飞行员》。
军乐的改编和创新
在多年的红场阅兵历史上,军乐演奏者、指挥者们运用自己的爱国热情、艺术头脑与智慧, 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胜利日阅兵的形式与内涵,同时提升其观赏性和历 史政治深度。
从非军乐作品改编军乐
胜利日阅兵中,所使用的军乐并非全部为专门创作的进行曲,也有许多是改编而来,甚至是 从非传统意义上的「军歌」进行改编。例如,由创作于 1938 年的民谣《喀秋莎》改编而成 的军乐始终是阅兵的军乐常客,而它的旋律也因其与「喀秋莎」火箭炮的渊源而被写入《近 卫迫击炮兵进行曲》。由于《喀秋莎》传唱较广,这支军乐常在参加胜利日阅兵的外国部队 方阵踏上红场时演奏。在 2015 年和 2020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远赴莫斯科参加胜利日阅兵 期间,都曾经学唱这支歌曲,给俄罗斯友人带来深刻的印象。经过改编的《喀秋莎》在红场 奏响,也成为了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的象征。
《青色的头巾》歌词
约・彼得堡斯基作曲
雅・马・伽利茨基作词
米・马克西莫夫改词
薛范译配青色的普通的头巾
披在肩多么动人
你曾经说过
你不会忘记
幽会时欢悦情景夜深人静
我向你辞别远行
岁月在流逝
如今在哪里
望眼欲穿的头巾!
2015 年胜利日阅兵中,改编军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青色的头巾》首次亮相,以全 新的方式将这两首传唱极广的经典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惊艳四座。《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与《青色的头巾》本身旋律婉转柔美,有俄罗斯民歌、城市浪漫曲的典型特征,《青色的头 巾》更是一首三拍子音乐,很难与节奏感极强烈的军乐形式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两首歌曲 的改编却意外的成功,不仅保留了原曲的韵味,更完美地融合了军乐的形式,强烈的鼓点与 灵动的旋律搭配,给人以独一无二的音乐体验。
小调音乐艺术与苏系军乐
如今军乐爱好者们在划分军乐类型时,常常提到「苏系军乐」或「苏联味」。苏联、俄罗斯 军乐的最大特点,或曰其给人最突出的音乐主观体验,其实来自于苏联的小调音乐艺术,以 及基于这些小调歌曲而改编而成的军乐曲。
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以及战后,苏联许多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歌颂伟大的卫国战争,歌颂苏联 人民和苏维埃祖国,激励人们投入国家建设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多以小调谱成。与大调明 朗、开阔的音色不同,小调一般柔和暗淡,常与忧伤沉郁的情感相关联。体现在音乐中,则 能很好地表达战争的残酷,英雄的悲壮,对牺牲烈士的追思,对祖国深沉的热爱等等。由小 调音乐改编而成的军乐旋律富于变化,音色丰富,具有催人奋发的急迫感。
随着苏联文艺创作的大发展,许多歌曲,尤其是大量的小调歌曲被改编成军乐,它们极大地 丰富了苏联军乐体系的内容,并逐渐塑造了苏联军乐的整体风格,形成了今天所谓的「苏联 味」。《在无名高地上》、《传奇的塞瓦斯托波尔》、《军舰是个大家庭》、《我们需要一 场胜利》、《最后一战》、《歌唱动荡的青春》、《永恒的火》、《士兵叙事歌》、《出 发》、《胜利》、《胜利日》、《我们是人民的军队》、《祖国》…… 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被改 编为军乐,在红场上传唱着光辉的历史。
新军乐创作
在改编军乐之外,具有针对性的军乐的创作也没有停止。苏联时代,谢・亚・切尔涅茨基少将 创作了大量优秀影响深远的军乐,奠定了苏联军乐的基础,鲍・亚・季耶夫等作曲家也有很大 贡献,他们的努力使得苏联军乐体系有了很大改观,极大扩大了选曲空间,使得苏联军乐与 沙俄时代的军乐划清了界限。
到了俄罗斯时代,在一系列的改革中,尤以前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团长瓦・米・哈利洛夫 中将对俄罗斯军乐体系贡献较大。他创作的《米洛拉多维奇将军进行曲》已经成为了分列式 的引导鼓笛曲,《庄严凯旋进行曲》被应用在检阅仪式中,《阅兵场》等曲目也以它们鲜明 的「中将风格」为历史悠久的胜利日阅兵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今,许多人将哈利洛夫中将担任军乐团总指挥的 2015 年莫斯科卫戍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 争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视作自苏联解体后最精彩的一场红场大阅兵。
独特的联唱联奏形式
除曲目的创新之外,胜利日阅兵在演出形式上也有许多改进,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在阅兵式 结尾的军乐团联唱联奏表演。2015 年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中,在最后 的空中方队离开红场后,军乐团首先以完全编制演奏歌曲前奏,随后,军乐团成员在仅有军 鼓、钟琴和有限的低音管乐旋律的伴奏下,于行进间合唱《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向检阅台 移动。《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唱毕,遂又以全编制演奏《胜利日》,军乐团分作两部分,于 行进间演奏中退场。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歌词节选
格・维・莫夫谢相作曲
罗・伊・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作词以连排为单位
我们坚守在岗位
如火焰般不朽
像磐石般坚定我们是祖国的军队
是人民的军队
历史记录着我们伟大的功绩未曾辜负旗帜闪红光
未曾辜负祖国信任我们
神圣的那句话:「莫斯科在身后!」
自博罗季诺时就已铭记
军乐团以合唱的形式来展现一首乐曲,令人眼前一亮,而仅采用军鼓与钟琴来进行伴奏,更 突出军乐团合唱的气势恢宏,又不使清唱在音乐上显得呆板,其要表达的主题正是歌曲本 身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紧随其后的行进间演奏《胜利日》为阅兵式划上完美的句号, 一场以胜利为主题的阅兵式,以胜利来结尾,实在再合适不过。
《胜利日》14 歌词
达・费・杜赫玛托夫作曲
弗・加・哈里托诺夫作词
薛范译配胜利的日子,似乎离我们遥远
它像火堆熄灭缭绕一缕烟
它是路标,已被烧焦不可辨
那一天靠我们全力来提前迎来胜利的一天
硝烟飘散
迎来佳节
两鬓白发斑斑
引来狂欢
不禁泪珠涟涟胜利的一天!
胜利的一天!
胜利的一天!
联唱联奏这一表演形式上的创新,使得军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内涵更为丰富。除了《我们 是人民的军队》与《胜利日》的组合外,常见的还有合唱《祖国》,演奏《斯拉夫女人的告 别》等。
超出音乐本身的军乐艺术
胜利日阅兵中的军乐,早已成为远超音乐艺术范畴的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历史 的象征。在这场阅兵中,每一首军乐,每一段旋律,可能都有独特的用意,需要了解对应的 音乐和政治历史背景才能体会,对其「会心一笑」。而从阅兵本身出发,富有感染力的军 乐,整齐威武的分列式则不需要欣赏的门槛,人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红场大阅兵的魅力。
胜利日阅兵式有吸引人眼球的形式,有深层次的内在,可以雅俗共赏,不仅是俄罗斯人民向 往的庆典,更是全世界军乐和军事爱好者的一场盛宴。多种感观和客观元素的糅合,使得胜 利日阅兵成为超越的艺术,艺术的超越。
Спасская башня,也译作「斯巴斯克钟塔」↩︎
«Московская Парадная Фанфара»↩︎
«Слушайте все!»↩︎
«Священная война»↩︎
又译作「近卫海军进行曲」↩︎
又称为「红军节日进行曲」↩︎
«Слaвься»,又译作「光荣属于祖国」↩︎
марш «Генерал Милорадович»↩︎
「古老的进行曲」是苏俄军乐的专有名词↩︎
苏联解体后,这句歌词被改为「四一年唱着它保卫莫斯科」↩︎
又名为「飞得更高」↩︎
又名为「我相信,朋友」↩︎
《近卫迫击炮兵进行曲》中有《喀秋莎》曲调,实际上常用《喀秋莎》代替↩︎
又译作「胜利节」↩︎